13067774068
核心優勢
首頁 / 新聞動态 /

内容

雙相情感障礙:糞菌移植會成新療法嗎?

 

 

雙向情感障礙是一種既有躁狂症發作,又有抑郁症發作(典型特征)的常見精神障礙。梵高、達芬奇、海明威、詩人海子等知名人物均曾爲雙相情感障礙困擾,所以該病亦被稱爲“天才病”。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雙向情感障礙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發生明顯改變,且有案例研究表明,糞菌移植或可改善此類患者的症狀。
今天,我們共同關注糞菌移植與雙向情感障礙。希望本文能夠爲相關的産業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啓發和幫助。

 

糞菌移植與雙相情感障礙

在接受了陌生人捐贈的糞便後,Tony 終于擺脫了雙相情感障礙的束縛。
這位悉尼人說:“這是 27 年來,我第一次感覺到如此正常,而這種正常對我來說非常奇怪。可以自我控制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新奇的事情,當然也是非常棒的體驗。”
近期發表的一項案例研究對 Tony 的故事進行了概述。目前針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接受糞菌移植或糞便移植後症狀得以緩解和改善的研究僅有兩份,這是其中一份。
Tony 接受了爲期 6 個月的移植治療,前期在診所中進行,後期在家裏。接受治療後的幾個月内,Tony 的抑郁症發作階段逐漸減少,而嚴重的躁狂症發作則完全停止。
另一位叫做 Jane Dudley 的雙向情感障礙患者,在 2016 年接受了糞菌移植手術後,也經曆了類似的緩解。
Jane 說:“那時,我病得很重,每年都會住院幾次。我很絕望,當時所承受的痛苦超出想象。”但是在開始糞菌移植的三個月後,她開始逐漸發現世界正變得明亮且歡樂。
“現在我即将迎來沒有嚴重抑郁症的第五年,2017 年 9 月是我最後一次出現躁狂的時間。如果我沒有接受糞菌移植,也許今天的我已不在人世。”Jane 表示。
随着時間的推移,在各自的精神病醫生的精心監督下,Jane 和 Tony 都停止了他們的藥物治療。他們及他們的醫生并非是唯一懷疑其他人的糞便,或者更确切地是其中的微生物,具備治療精神類疾病的能力的人。
雖然糞菌移植還沒被批準爲心理健康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法,但這種治療思路在科研和臨床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
例如今年 2 月,一個瑞士團隊報告稱,兩名婦女在吞下健康捐贈者的糞便膠囊後,抑郁症症狀暫時得到改善。也有一些傳聞證據,比如醫生們聽說了一些沒有抑郁症病史的人在接受了抑郁症患者的糞菌移植之後,出現了抑郁症狀。
那麽,我們腸道内的微生物活動真的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嗎?它們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呢?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利用糞便膠囊來支持心理健康,甚至修補心靈嗎?


 

不止是腸道的感覺

現代科學才剛剛開始探索腸道内數百億計的細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何影響我們身體的其它部位。迄今爲止,對微生物組-腸-腦軸的絕大多數研究都是在小鼠和大鼠身上進行的。
2004 年,日本研究者飼養了沒有微生物組的小鼠,發現它們比擁有微生物的小鼠壓力更大。而當一些有益的腸道細菌被植入無菌小鼠體内時,它們長大後的壓力水平比完全無菌的同類小鼠更小。
在此後的幾年裏,關于心理健康和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之間聯系的研究呈現爆炸性增長。比如,2016 年愛爾蘭 APC 研究所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你把抑郁症患者的糞便放入老鼠體内,該老鼠會表現出類似抑郁症的症狀。
2021 年,APC 研究員發表的新研究發現,年齡在 20 個月左右的老年小鼠,在接受了來自幾個月大小鼠的糞菌移植後,可以逆轉一些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
對齧齒類動物的研究以及像 Tony 和 Jane 這樣的臨床案例研究很有說服力,但研究人員還不清楚糞菌移植的真正作用,或者爲什麽其效果因人而異。
不過,我們确實知道腸道和情緒之間存在聯系。研究已發現,胃腸道和精神類疾病之間的相關性。例如,一項研究表明,44-84% 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患有焦慮或/和抑郁症。我們通過藥物改善情緒的方式也會作用到腸道感覺上:對特定人群來說,抗抑郁藥物和相關治療可以緩解腸應激綜合征。
在過去的幾年裏,研究已經從關聯性轉移到旨在闡明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健康。
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胃腸病學家兼微生物組研究中心主任 Emad El-Omar 說:“很多人會把 Jane 和 Tony 的案例研究當成胡說八道。但是當你考慮到 Tony 案例研究中所展示的這種幹預的基礎,即腸道和大腦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互作的複雜性,那麽它絕對是真實可信的。”
腸道微生物的主要角色是幫助消化機體自身無法完全分解的食物。我們的一些細菌把長鏈的複雜碳水化合物切割成短鏈。這些成分被發酵并産生短鏈脂肪酸,以便作爲營養物質被我們吸收。
但同時,這些附着在我們腸壁上的菌群也會在它們自己的生長周期中分泌出自己獨特的一套化合物或代謝物。這些代謝物并不一定對我們有益。
如果有些危險的微生物代謝物遭遇了消化系統周圍的大量免疫細胞,它們可能會點燃炎症的引線,而慢性炎症越來越被證實與抑郁症等疾病相關。代謝物還可以改變我們的激素水平,從而激活或者抑制中樞應激反應系統。它們甚至可以直接與嵌入我們腸道肌肉壁中的 1 億多條神經發生作用。
El-Omar 教授說:“對于想要搞清楚微生物組如何影響大腦的研究者來說,免疫、神經元、激素這些複雜系統相互作用使問題變得無比複雜。”
你不能把免疫學從微生物學中剝離出來,也不能把生理學從其他任一學科中剝離出來,這些學科必須協同工作。它們之間均存在聯系。


時機尚未成熟

你的微生物組取決于多種因素,膳食、居住環境、同居人和服用的藥物都會影響微生物組。不過,El-Omar 教授說,改變你微生物組的最快方式就是糞菌移植,這在治療嚴重疾病時非常有優勢。
在澳大利亞,糞菌移植僅被批準用于治療艱難梭菌感染。像任何生态系統一樣,當一個物種占據主導地位時,它就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在艱難梭菌過度生長時,使用糞菌移植重建腸道菌群穩态的效果顯著,大約有90% 的成功率。
這些用于糞菌移植的供體糞便來自糞便樣本庫,比如 BiomeBank,他們會仔細篩選捐贈者,以确保其身體和精神健康,這樣就不會無意中把任何有害的東西傳給受體。
但是,當把糞菌移植應用到大腦相關疾病時呢?El-Omar 教授說,爲受體找到合适的捐贈者将至關重要,并且十分複雜。
El-Omar 教授說:“你應該選擇哪一份糞便作爲治療方案?它是促使症狀恢複正常的正确選擇嗎?”他還補充說,人們在最初一輪治療後可能需要進行幾次補充或加強治療。


從改變飲食開始

不過,至少,似乎确實存在與精神疾病相關的菌群失衡。
迪肯大學食品與情緒中心主任 Felice Jacka 所在的團隊回顧了 44 項關于嚴重抑郁症、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腸道微生物組的研究,并于近期在 
Molecular Psychiatry 雜志上發表了相關的綜述,他們發現,患有精神類疾病的人群産短鏈脂肪酸的細菌較少。
Jacka 教授說,除了糞菌移植,你也可以通過簡單非侵入的飲食結構調整來改變腸道菌群。
“當你開始認真考慮精神類障礙的風險因素時,你會發現它們都是一些難以改變的東西,比如早期生活創傷、遺傳、貧困和弱勢、生活壓力、人際暴力等,這些因素靠個人是很難改變的。”
“所以,當你知曉你可以僅僅通過改變飲食來影響你的精神和大腦健康,這件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專門研究糞菌移植治療精神類疾病的臨床試驗才剛剛起步,例如加拿大的一項針對抑郁症的臨床試驗将在今年稍晚時候結束。
在澳大利亞國内,迪肯大學食品和情緒中心的精神病學家及博士研究生 Jessica Green 目前正在爲一項關于糞菌移植和抑郁症的初步研究進行志願者招募。
由于這是一項可行性研究,所以規模較小,隻有 15 人。但她希望從參與者那裏收集大量的數據,包括他們的微生物組結構、心理健康、血糖和代謝以及糞菌移植後的睡眠模式。
她說,這個臨床試驗設計是爲了證明可以進一步開展大型臨床試驗。
作爲一名精神病學家,她親眼目睹了目前的治療方法,即藥物和心理治療,不能對每個人都起效。Green 博士說,重點在于,如果糞菌移植被批準可以用于精神健康,那麽它将在傳統治療外爲患者提供另外一個選擇。
“人們不一定想要終生服藥,或者參加很多昂貴的療程進行繁重的心理治療,我們爲患者提供的選擇越多,整個疾病的治療就會越來越好。”


未來會變成什麽樣?

可能有一天,我們會建立一個目錄,将捐贈者分門别類,以針對不同疾病。或許,最終的治療形式也不需要移植整個糞便,這将消除患者内心對糞便的負面情緒。如果研究人員可以确定治療疾病的關鍵成分是特定的細菌組合,又或是它們的代謝産物,那麽這或許能夠産生在多方面都更易被接受的療法。
不過,就目前而言,對于想要緩解精神類障礙的患者來說,糞菌移植還不能成爲他們的選擇項。但是誰能知道未來會怎樣呢?也許它會成爲一種新療法,不僅僅是用于治療雙相情感障礙,也可以治療目前對其它療法無響應的任何精神類障礙。
Jane 一點也不後悔去接受糞菌移植治療。她說,她擺脫了無法自理的狀态,從“甚至沒有動力去刷牙”到撰寫兒童讀物,以及與丈夫 Alex 共同經商。
Jane 說:“我現在完全了解了,我是誰,即我的個性和我如何看待自己,這些全都受到這些微小生命體的影響。”

原文鏈接:https://www.abc.net.au/news/science/2022-03-06/gut-microbiome-mental-health-mood-psychiatric-disorders-poo/10085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