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大衆日報
實習生 翟雨欣
記 者 王 凱 報道
本報濟南訊 近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科學學院(山東省醫藥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韓金祥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腸道微生物通過維生素C降解途徑促進類風濕關節炎發生》(“A hidden link in gut-joint axis: Gut microbes promote rheumatoid arthritis at early stage by enhancing ascorbate degradation”),在國際頂級胃腸病學術期刊《GUT》發表。該項研究發現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受腸道微生物影響的“菌-腸-關節軸”緻病新機制,爲這一疾病的治療提出了全新方向和思路。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多發的、對稱性多關節腫痛爲主要表現的風濕免疫病,即使在醫學發達的今天,其緻病原因并不清晰。後期導緻關節功能的喪失甚至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增加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目前,我國類風濕關節炎的患病率高,預後差,大部分患者确診時常處于中晚期,而且病患人數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腸道菌群是當前生物領域研究的熱點。腸道微生物在人類健康和疾病中起着關鍵的調節作用,并且與宿主代謝和免疫功能密切相關。首先,腸道黏膜免疫系統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防禦感染和抑制微生物穿透組織屏障;其次,腸道菌群可影響腸壁黏膜液層的特性、可誘導腸壁淋巴樣結構的發育、可調節免疫細胞的分化以及腸道菌群可影響炎性介質的産生。有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誘導自身免疫病,例如類風濕關節炎;然而,在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發展中,特别是維生素C補充劑治療過程中,腸道微生物是否發揮作用以及如何發揮作用,是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該項研究通過多組學分析,整合腸道菌群宏基因組、血液與關節滑液代謝組、關節炎患者炎症因子參數等,發現腸道菌群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維生素C水平過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促進了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程發展。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腸道菌群的維生素C降解功能相比健康人有顯著提高,伴随而來的是白細胞介素-6與腫瘤壞死因子-α在血液中的增高,而白細胞介素-6與腫瘤壞死因子-α在臨床上常作爲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靶向位點。
此外,該項研究發現,在類風濕關節炎早期階段,大腸杆菌與牛鏈球菌是該機制的關鍵驅動菌,存在類風濕關節炎“菌-腸-關節軸”緻病新機制,能突破腸壁屏障,進入血液的通路,遊離到關節從而加速關節病變的發生。我們預測可以采用菌群移植、口服益生菌的手段,實現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治療和預防。
這一類風濕關節炎“菌-腸-關節軸”新機制證實:通過腸道菌群幹預可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也爲進一步臨床驗證提供了參考依據。以腸-關節軸爲靶向的治療方案,将是又一新的類風濕關節炎輔助性治療方案。在類風濕關節炎僅發生關節疼痛、晨僵等早期症狀,尚未出現關節變形之前的初期階段,就進行腸道菌群幹預,不僅能有效減少甚至避免常規治療過程中爲控制或減緩症狀長年服藥維持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而且還能起到預防和早期治愈的效果,可以大幅降低綜合治療成本,提升患者生存質量。類風濕關節炎緻病新機制的發現,爲類風濕關節炎的預防治療提供了全新方向和思路,具有重要的臨床診療意義。
同時,這一方向仍有許多未知問題,需大規模臨床研究解決。比如腸道菌群能否作爲一種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診斷、推測預後及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治療的參考等。
補充信息:
“一天一個蘋果,醫生遠離我。”的諺語提醒着人們維生素C可幫助抵禦疾病。臨床研究表明,RA患者體内的維生素C(抗壞血酸)含量遠低于正常水平。維生素C作爲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引發關節炎症的促炎因子。維生素C還參與膠原蛋白的合成,而膠原蛋白是關節組織和骨骼中的主要蛋白質。因此,在臨床治療上,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會通過服用維生素C補充劑來維持自身的維生素C水平,達到緩解疼痛、保護軟骨、緩解自身免疫反應的治療效果。